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晚風托起了龍潭村的裊裊炊煙,星星點點的燈光次第亮起,烘托出古村溫馨浪漫的氛圍。在距離村頭不遠處有一間龍潭云居民宿,店主毛小云忙著招呼客人。 龍潭村 王志凌 攝 “這些年村里變化很大,環境美了,游客多了。2019年我把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旅游旺季入住率基本有百分之八九十?!闭劶褒執洞褰甑淖兓?,毛小云笑得合不攏嘴。 毛小云所說的變化始于2017年,在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推動下,龍潭村實施了文創帶動鄉村振興計劃,引進文創人員和專業設計人才,組建民間工程隊,對60余棟廢舊老宅進行重新設計修復,吸引許多外來藝術家、文創人員來此創業生活。 “2017年至今共有300多名村民返鄉創業,還有100多名城里人到龍潭村安居長住?!饼執洞妩h支部書記陳孝鎮自豪地說,龍潭村已經從昔日的貧困村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村,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5月之前的7000多元提高到23000多元。 龍潭村 王志凌 攝 龍潭村的蛻變是屏南文創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實踐的典型范例。屏南是全國全域化旅游示范縣,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以及眾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遺憾的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屏南許多傳統村落出現了人口外流、產業凋敝、老宅破敗、村莊衰落、文化式微等現象。據統計,2015年以前,屏南有近八成農村人口外出。 為助力鄉村振興,屏南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的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出臺《屏南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編制“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預算資金用于引導、扶持和孵化文創產業,推動文創人才與企業集聚,把屏南打造成歷史建筑群活態博物館、中華民族文化尋根之地和藝術、文學、影視的發生地與輸出地。 鄭承東 攝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屏南大力實施“三引三創”辦法?!叭?,即創新人才政策引進“高人”、改善創業環境引回“親人”、構建新型社區引來“新人”;“三創”,即創建魅力新古村、創設融資新平臺、創立修繕新模式。截至目前,屏南共引進專家團隊6支,引來國內外“新村民”100多人。 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帶來了良性循環,林正碌、程美信、張勇、陳子勁等一批文創專業團隊在文創試點村開展文化創意活動,或公益教學,或修繕老宅,或參與鄉村建設。在他們的帶動下,一間間頹廢老屋破繭重生,一批批駐村創業者紛至沓來,沉寂許久的古村漸漸走出落寞,重現生機。 文創產業還催生出了“文創+精準扶貧”“文創+全域旅游”“文創+古村復興”“文創+朋友圈經濟”“文創+招商引資”“文創+N”等文創與扶貧、旅游等不同領域的新業態,讓龍潭、四坪、廈地、前汾溪、雙溪、前洋、漈下、壽山等一批古村呈現出由里及外的振興之勢。 龍潭古村游客往來, “新村民”在寫生 王志凌 攝 ——通過文創“種子工程”屏南有300多位貧困戶、殘障人士以作畫賣畫增加收入,有的轉型為農民畫家或農民創客,沈明輝、薛美蘭、楊夏妹、林苑松等殘障人士年收入過萬元,成為勵志榜樣。 ——在龍潭、漈下、雙溪等村,每年有大批國內外文化藝術愛好者到此學習藝術創作,感受傳統文化,有效推動傳統古村落餐飲、民宿、土特產、傳統手工行業繁榮。 新村民工作室 ——四坪、漈下、龍潭等村老宅被外來駐創人士租用,改造成藝術空間、創意空間、創業空間,培育出藝術培訓、旅居養生、研學旅行、戶外運動等新業態。 ——許多外來人員利用自身人際網絡,帶動當地農特產品、手工藝品等外銷,嫁接和吸引社會資本到鄉村投資。 ——復旦大學在前洋村設立復旦大學書院,文創企業與中國美院在前汾溪村聯合成立社會美學綜合實踐基地,天津泰達當代美術館在棠口建設文創基地等。 龍潭藝術中心 王志凌 攝 此外,文創產業還帶來了鄉村村容村貌巨大變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治理方式轉變、村民精神面貌變化等,逐步實現農民生活富足和精神滿足。 面向“十四五”,屏南將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的鄉村文旅康養基地的目標,持續推進文創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整合白水洋、鴛鴦溪核心景區與古鎮古村、特色農業、紅色文化等資源,豐富旅游精品線路。同時,推動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屏南新時代鄉村影視文化產業園建設,促進影視、文創、旅游等業態融合。(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陳容 記者 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