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靜謐安逸,身著畬族服飾的少女穿梭巷道,耳畔傳來的畬歌悠揚動聽,不時有游客駐足拍攝留念,記錄美麗瞬間……這個至今已有300多年,保留著獨特的畬族古建筑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豐富的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莊,2019年吸引了世界各地近15萬人次來此拍攝旅游,它就是半月里村。 村民整理畬族文物 (霞浦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半月里村,曾名“半路里”,位于霞浦縣溪南鎮東北部,是畬族聚居的村莊。半月里村地處山區,基礎設施條件差,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半月里以鄉村振興為契機,發揮畬族文化優勢,推進文化保護、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協調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明星村。先后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中畬族小說歌和畬族婚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被列為省級對臺交流基地和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 堅持規劃先行引領村莊發展 “過去村民不懂得保護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還有些人想燒了沒用的舊物?!卑朐吕锎瀹屪逦幕┪镳^館長雷其松心疼地說道,每當看到祖輩留下來的“遺產”遭到破壞,他都覺得痛心不已。 1989年起,雷其松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收集歌譜、畬服、瓷器、古籍、木雕等各式各樣的畬族物件,走上了保護畬族文物及弘揚傳播畬族文化的道路。2007年,在省民宗部門的資助下,雷其松把自家祖厝拆去一半,建起了博物館。如今,這個占地400平方米的畬族民間博物館已經收藏了近1600多件畬族物件,記載了村落從起源至今的發展故事。 博物館讓畬族文化遺產有了安全的“家”,也讓這個深山小村更有了文化味。紛至沓來的中外游客也改變了村民的思想觀念,激發了大家保護畬族文化的熱情。 如何讓古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形成“保護—發展—保護”的良性循環? 幾番討論,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村里達成共識,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挖掘、整合畬族文化資源,以文促旅,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 由此,村里一方面廣泛宣傳畬族文化,加強村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半月里村立足特色,在村莊的保護發展上堅持規劃先行,嚴格按照“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的要求,將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基礎建設、文化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先后委托專業的規劃單位,完成了《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各類規劃,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充分挖掘和保護該村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傳統民俗,對村內古建筑進行仿古修復,為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依據。 同時,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宜居環境。2008年以來,半月里村干群連心合力,傳遞畬村振興“接力棒”,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資源挖掘、旅游品牌建設等方面,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逐步完成景區環境的整體規劃與提升,完善村落“五通”建設、入村古官道、村口廣場整修和文物保護館的修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融合文旅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為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村民增收,半月里村立足畬村實際,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深入挖掘畬文化中潛藏的“真金白銀”,通過建立村集體企業,與攝影產業,旅行社對接等方式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2014年10月,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畬族文化,以文化旅游產業帶動村民增收,半月里村成立霞浦縣半月里民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包括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83戶村民集體入股。公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潤,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 “公司的大部分利潤用于村畬族文物、文化的保護和服務宣傳,另一部分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提高村民收入。村里優先推薦貧困戶到民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工,以當攝影模特、群眾演員和銷售畬族工藝品等多種方式增加收入。2017年,半月里村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痹摯逯讎鴦僬f,“2019年3月起,我們對8棟古民居進一步修繕、提升,目前修繕工作已進入尾聲?!?/span> 此外,村集體創辦的專業合作社也大力引導、組織村民以“綠色”“原生態”方式種茶種果、養殖家禽家畜,并以集體名義開辦畬家土菜館。村民雷向嚴曾是貧困戶,他家擅長制作烏米飯、糍粑,原只是偶爾當作待客點心。村里文化旅游攝影產業發展起來了,僅是依靠向土菜館、游客出售烏米飯、糍粑等畬家特色食品,2019年雷向嚴一家就收入6萬多元。 “半月里民俗文化公司還與旅行社簽約,以線下或線上APP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組織游客到半月里村一日游。通過民俗表演、篝火晚會等具有畬族特色的活動,讓游客體驗畬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崩讎鴦俳榻B,8月3日,2020“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寧德慰問演出攝制組來到半月里村,為半月里村的畬族文化發展增添了濃厚一筆。 如今的半月里,山環水繞、鐘靈毓秀,狀如彎月的彌勒山環抱著一片畬族風情房屋,青磚黛瓦在山林掩映間透出古韻,實現了從窮山村到美麗畬寨的蛻變,憑著濃郁的畬族風韻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閩東日報記者張文奎 通訊員 李巧鴻) |